屏论丨“一老一小”新观察(下):当孩子也不再看电视……

内容上更安全,终端上更护眼,一直都是电视大屏在未成年群体面前相较手机小屏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也是行业常用以宣传的卖点。不过,虽然优势明显,但在移动互联网等业态的冲击下,电视大屏对这一群体的吸引力也在不断降低。
或者说,青少年用户似乎也有越来越多的理由不看电视了。
比如此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中显示,33.4%的青少年不同程度地对“我不能忍受没有手机”表示同意。
和不少中老年用户开始抛弃电视大屏类似,在未成年人不看电视的因素中,短视频占据着不小的比重。
今年,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发布的《未成年人短视频使用与学习研究报告》显示,82.9%的受访未成年人使用过短视频。而北京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发展调研报告(2023)》则显示,短视频已深度融入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使用率高达96.6%。

图源:《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发展调研报告(2023)》
当未成年人和手机、短视频出现在一起时,人们往往下意识地想到防沉迷。对此,如今既有家长和学校层面的引导和管控,也有平台层面的一系列防沉迷措施,更有国家层面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增设“网络保护”专章等诸多举措。
由于未成年人心智发展尚未成熟,因此对其健康上网的保护再重视也不为过。但在保护的同时,基于短视频更直观、信息量大、可理解性强等特点,短视频平台也在做“加法”,给未成年人带来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娱乐方式。
《未成年人短视频使用与学习研究报告》就显示,在使用短视频的主要原因中,减压放松、丰富知识、寓学于乐分别占比72.6%、58.7%、33.1%。
在此背景下,今年,抖音联合科普中国等机构发起“青少年科普创作计划”,围绕科学科普、人文艺术、兴趣爱好、家庭教育四大方向,共建青少年模式内容池。
快手也不断升级青少年模式,精选优选教育、科普、乐器、运动等50多个领域寓教于乐的优质内容,扶持青少年内容优质创作者,通过日趋丰富的内容供给让更多未成年人“好用”“爱用”。

图源:《2023快手未成年人保护报告》
由此也可以看出,短视频作为覆盖生活全场景和跨越圈层的全民应用,随着短视频平台对未成年人保护体系的日益完善,以及对青少年内容的不断发力,短视频还会继续对电视大屏前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带来分流。
当然,短视频只是让未成年人离开电视大屏的典型业态之一。《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除了网上学习,听音乐、玩游戏、聊天、搜索信息等,都是未成年人平时上网的重要场景。
但在目前大屏行业的布局中,几乎仅限于“看”和“学”,其他针对未成年人的业务场景都并未很好地切入,又或是本身就难以切入。
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到,对未成年人而言,游戏、短视频中的很多话题,本就容易进化成为一种“社交货币”,就像此前在全国小学生群体中风靡的《孤勇者》,正是借短视频疯狂传播。如今的电视大屏,已经很难再有这种话题制造和传播能力。
而在手机之外,随着更多智能终端的爆发,像带屏智能音箱、学习平板、AI学习机等屏幕类型,兼具可玩性和便捷性,而且屏幕比手机更大,也在对电视大屏形成越来越多的分流。
拿带屏智能音箱这一近几年兴起的新品类来说,很多主打的就是送孩子、送长辈,对于前者,如今已经实现了家庭陪伴、课堂同步、习惯培养等需求的全覆盖。

儿童服务是很多智能音箱的核心卖点
更重要的是,就像我们所说的,这些终端更具便捷性和可玩性,对中小学生群体来说,他们天然的好奇心和对新鲜事物的快速接受能力,往往也决定着多数时候会更倾向选择这些更加新潮、更有趣味的新型终端。相比之下,场景受限、交互繁琐的电视大屏,除了用来看之外,似乎并不具备太多优势。
当然,市面上一直以来也有不少面向中小学生的教育电视产品,不过整体来看,其定位并不够清晰。
流媒体网观察到,不管是硬件配置上,还是搭载内容上,这些教育电视、学习电视与一般的电视产品并没有太大差别,甚至同时有着教育电视、音乐电视、游戏电视的不同标签,这就很难在用户心理上建立起明确认知。又或者,对电视而言,单纯的教育功能很多时候并不足以支撑起一个电视产品。
少儿作为电视大屏内容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价值不言而喻。只不过,或是由于聚焦程度不够,或是由于运营手段不足等,使其长期以来都难以产生让人眼前一亮的针对性方案和市场表现数据。
在这样的背景下,比如混乱的内容堆叠,很容易让家长和孩子在海量内容中迷失。再比如套娃收费,影视会员与儿童会员不互通,或不同的儿童内容对应着不同的会员体系。去年开学季,还出现了因OTT直播收费而导致用户看不了《开学第一课》的情况。这都进一步增加了用户的使用门槛,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家长和孩子走向AI学习机等新型屏幕终端。
所以,更好地留住“一小”群体,电视大屏无疑还需要更多改变。除了内容引入、体验优化这种普适性的举措,更加深入系统的布局也显现出更多必要性。
对此,大屏产业各方已经展开了一些探索。比如OTT领域,像虹魔方的爱学电视,深度定制,专门开发,覆盖了中小学生家庭学习娱乐的各个维度。IPTV领域,如河北、贵州等地,基于IPTV的公信力、本地化与线上线下属性,通过与教育主管部门的对接,更加深入地切入到校园场景当中,也让大屏教育拥有了其他屏幕终端不具备的优势。
除此之外,或将更强的AI能力融入电视大屏,赋能家庭教育娱乐,或通过终端形态的变革,打破传统电视的场景与交互限制,都是目前行业在摸索实践的。
其实,不管是“一老”还是“一小”,或是年轻用户,之所以“抛弃”电视大屏,固然有移动互联网冲击等外部因素,但很多时候,也是因为电视大屏改变太慢甚至缺乏改变所致。
如今,在“一老一小”对电视大屏的忠诚度都开始下降的时候,行业的自我变革,无疑需要加快了。
作为大屏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垂直赛道之一,大屏少儿业务如何进一步破局?2023年11月15-16日,由流媒体网主办的「春城论道暨第26届智能视听与科技创新产业论坛」将于昆明举行,届时,将有来自产业链各方的嘉宾围绕这一话题展开探讨,敬请关注。
屏论 · 专栏
您认为大屏后续如何突破瓶颈?
报告推荐


推荐阅读
本文由「流媒体网」原创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