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穿越蓄能期,才能快速成长

程序视界

共 3423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2-08-04




上周四下午到晚上,L 铆足劲写了一篇小文章,发给我看,我花了几分钟时间,重新排列了开头几个段落的顺序,改了一个类比,删了两段与主旨无关的内容,然后返还给她,让她比较前后的差异。她沮丧地说,好像自己这一年多的努力,没什么效果,文章水平没有多大提升,不知道这么坚持下去,还有没有意义。

这让我想起前些日子的一位意向咨询客户,他在微信上跟我说,他刚开始学习Java编程,还处于一知半解的水平,但希望在半年内精通,找到月薪3万的工作,然后说如果我有这样的方法,就付费向我咨询。

学写作,学Java,看起来是不相干的两件事,但这两个例子的主人,有一个共同点:难以忍受成长初期的煎熬,想要速成的方法。

但在复杂的、高门槛的、高价值的能力上,速成几乎是不可能的。复杂能力的形成,类似一大锅冷水变沸的过程——在加热初期的那段时间里,你从水面上几乎看不到任何变化,只有经历足够长的时间,热量积累得足够多,穿越那条不可见的临界线,你才能看见水面咕嘟咕嘟的冒泡,然后你才会看到水迅速进入沸腾状态。


2005年初,我决定放弃技术支持工作,转行做软件开发,买了本《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开始自学。后来经过几个月的面试折磨,终于找到一个工作机会,成了程序员。但进入公司后,我发现自己虽然已经能够顺利通过各种公司的 C 语言笔试,但实际工作时,仍然是一个一无所知的小白——领导安排我做一个带界面的用户登录功能,我连怎么创建一个窗口、怎么在窗口上放置一个编辑框都不知道,甚至连建立一个工程都不会。

于是我只能红着脸问组里面比我小四五岁的两个实习生,让他们一行一行代码教我。那种被异样眼神打量的感觉,让人总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但没办法,我不可能不费吹灰之力就跨越从0到1的入门阶段,我就必须这样一个函数一个函数、一行代码一行代码、一个组件一个组件的学习,而且要持续的反复的请实习生来指导我跨越障碍。

上班的时候,我通过不断的实验不断的请教别人来搞定工作任务。下班后,我拿着别人推荐的《Windows程序设计》、《Windows核心编程》和《深入浅出MFC》,一点一点地啃,一点一点练习书中的示例。同时,我拼命记忆书中讲到的各个函数,并查阅MSDN阅读各种关联信息。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两个多月,我把工作日的晚上、周末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编程这一件事上。我做了许许多多的小练习,记忆了几百个 Win32 API ,记住了几本书中的各种代码片段。

然后,奇迹发生了——再遇到领导安排的任务,我可以迅速想到用哪个 API 来实现并能快速写出基础代码。再然后,我就成了别人咨询的对象,常常回答诸如“这个功能有没有现成的函数可以实现”这样的问题。

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只有大量的持续的行动,才可以穿越培养新技能时漫长到令人绝望的蓄能期。

2014年底,我对职业规划产生兴趣,系统学习了职业规划技术。2015年,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帮人做职业规划咨询。但咨询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不是学几个模型记几个流程就可以搞定的。至今我都记得第一次咨询的经历。我把客户约到大都荟售楼部旁边的咖啡馆,使劲浑身解数,把自己准备的各种可能适合他的“出路”一一跟他沟通,并根据他的反馈来回调整,但最终,客户表示,咨询没什么效果,没得到他想要的东西。送走客户后,我像被太阳炙烤了一天的茄子,蔫得不像样子。

那次咨询后,我都奇怪我怎么就想着做咨询呢,费力不讨好啊。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我在“放弃”与“再试试”这两种想法间反复横跳,备受煎熬。还好,我后来意识到,咨询是比编程更复杂的能力,蓄能期肯定要比编程更长,一定要更有耐心才行。

于是我决定做两件事,帮助自己度过蓄能期。第一件事,是在公众号“安晓辉生涯”上发布了一个免费聊职业规划的活动,通过公益咨询的方式来提升能力。第二件事,是开始写职业生涯方向的文章,通过把学到的概念、模型、流程等写出来,反向促进能力提升。

公益咨询帮我保持咨询“手感”,生涯写作帮我传播自己的专业度,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奇特的效果,让我能够沉下心来,不慌不忙地穿过职业规划师从0到1的黑暗隧道,积累支撑我开展付费咨询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等我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慢慢积攒了一些案例时,我发现,之前一起学习职业规划的同学,十有八九都偃旗息鼓了。

2021年,我整合6年多的职业咨询经验和对职业规划的研究,写作了《这本书能帮你成功转行》和《职业复盘:如何拥有喜欢又有价值的工作》这两本书,迎来了作为职业规划师的关键突破——建立了自己的职业分析模型,形成了自己的咨询流程

回顾我成为职业规划师的过程以及成为程序员的过程,我发现了几个相似点:

  • 它们都有一段无尽隧道似的爬坡期(蓄能期)

  • 我用一步一个脚印的笨方法走了过来

  • 后续取得了拿得出手的成就

从这些认识出发,我观察身边的人,发现类似的现象,其实普遍存在。


2017 年 6 月,有一本名叫《刻意学习》的图书,被评为京东 2017 年十大励志畅销书,还被新华社推荐,其作者 Scalers 被当当评为 2017 年度影响力新锐作家。我买来图书研究,发现 Scalers 其实是一位新作者,我就很好奇,专门到网上检索了 Scalers 的公开信息,梳理了他的经历。

  • 2012年,Scalers 硕士毕业,找了家公司做数据分析领域的工作。他在从事IT工作的同时还保持着英语口译的练习。

  • 2014年1月1日,Scalers 写下了第一篇公众号文章。Scalers 的公众号文章一开始以聊英语学习为主,后来加入了口译学习训练,再后来涉及求职、计算机技术,再之后涉及个人成长、持续行动以及他对一些观点和概念的辨析。

  • 2014年9月19日,Scalers 在公众号发布了《那一年,我去了清华园,你去了阿里巴巴》这篇文章,被广泛传阅,很快10万+。这篇文章被人民日报、新华网等众多媒体转载。同时,Scalers接到多家出版社的出书邀约,他的第一本书《刻意学习》也由此而来。

  • 2014年10月29日,坚持日更公众号、坚持口译训练学习行动300天后,Scalers 成立 ScalersTalk 成长会。

  • 2016年9月,Scalers 持续日更 1000 天。在这 1000 天刻意学习、持续行动的过程中,Scalers 结识了万能的大熊、李笑来、古典、萧秋水、秋叶、warfalcon 等在不同领域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

  • 2017年6月,Scalers的第一本书《刻意学习》上市。

纵观 Scalers 的经历,可以发现,从他写下第一篇公众号文章,到出版第一本书,经历了三年半的时间。原来,他也并不是突然就脱颖而出的,也是经历了漫长的蓄能期,穿越了临界线,才拔地而起,画出了一条大阳线。

此时我意识到,这种一开始缓慢潜行,后来快速发展的模式,其背后就是查尔斯·汉迪所说的“S型曲线”。

S型曲线的特点是,最开始有一个漫长的积累摸索期(蓄能期),需要投入时间、精力、金钱等进行各种尝试和实验,这时往往没有可观的产出,甚至有时候产出会小于投入;到一定时期,当产出开始超过投入时,随着产出的增长,曲线上扬,持续向上,快速拔高,进入快速成长期;但到某个时刻,曲线会达到巅峰,进入成熟期;后续甚至会开始下降,进入衰退期,并且难以逆转。

S型曲线普遍存在于复杂技能学习、个人成长、产品研发、企业发展等领域。

我们要理解到的关键点是——在复杂技能学习和个人成长方面,S型曲线的积累摸索期可能很长,并且无法跳过,只能结硬寨打呆仗,耐心穿越过去。

换句话说,想要培养一项过硬的本领,就要刻意学习,持续行动,耐心穿越蓄能期。

这不是一句鸡汤,而是“验方”——无数人用实践验证过的药方。

同时,基于我个人的体会以及多年的咨询经验,我发现,要想让这个“验方”生效,还需要做好以下3点:

  • 去除限制性信念,相信自己可以

  • 基于积累摸索期的时间长度设定长期目标

  • 采用时间定投的方式,每天做几件与长期目标相关的事

这些事情很有挑战,但我相信,只要放下“趋难避易”、“贪多求全”、“急于求成”等念头,多数人都可以做到。

请相信,你可以的。

◇◇


职场研习社,陪你变专业



咨询职场研习社,请加微信



晓辉书友会等你来,有书就行

职场研习社:面对面辅导,助你变得更专业



这4个小习惯,让我工作和生活都很快乐

为什么说第一份工作很重要?我从这5个方面告诉你其中的原因

怎么判断该不该辞职?分享5点经验

浏览 5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