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产品经理如何深入挖掘需求的

产品狗聚集地

共 3037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2-06-19

首先,产品经理应该有一个常识,产品需求的挖掘是一个持续性的事情。在我们满怀信心把迭代的版本推到用户面前时,你会发现这三种情况:

 

一、需重视的“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任何可能出错的事情,那它一定会出错。”无论多么厉害的产品经理,无论对产品方案的思考多么的深入,总免不了对用户心理的洞察存在盲点。一旦有盲点,做出来的产品方案在某个地方会打破某些用户的接受度。

 

2013年,手Q4.0发布,去掉了QQ在线状态的显示,给习惯在PC端看QQ在线状态的用户“下了一剂猛药”,App Store涌入几万条一星评价。(用户事故发生了)

 

这其实是QQ从PC端重心向移动端偏移的第一步。是否在线是PC时代用户状态的产物。对吧,因为移动端的特性是“Always Online”。首先思考这个决策有没有错?——没错吧:

 

一方面是整个战略的倾斜,移动端趋势势不可挡,那需要做符合移动端的产品方案,而“永远在线”这个点就是不可逆的;另一方面是矫正用户的产品习惯,配合“让用户退出的路径变得更长”,既提升了用户的在线时长,也让用户接收信息更方便,就能大规模的避免这个问题了。

 

咱回过头看这个案例,既符合了用户实际场景,又符合整个产品规划。为啥还是不能被用户接受呢?这里其实忽略了两个因素:

 

1.忽略了用户习惯

强行改变用户习惯,意味着用户适应需要投入新的理解成本和养成新习惯的成本。如果在未通知情况下强行变招,用户接受度就大打折扣了。

 

2.忽略了改变强大用户基础的难度

QQ作为DAU几亿的产品,任何一点改变都会像“蝴蝶效应”一样。但是一旦发生了,怎么处理呢?一方面可以在最短的时间“消化”用户的反馈;另一方面可以“退而求其次”,可以在联系人列表增加“手机在线”等标识。

 

所以呢?无论我们有多么身经百战的团队,永远要对用户需求保持敬畏心,因为你并不知道产品会在哪儿出错,“有效的沟通和合理的调整”才能被用户所接受。腾讯产品牛逼的原因是一直在执行“10-100-1000法则”。

 

二、同一需求,要满足不同的变化

 

现在你回头去看QQ的在线状态,发现已经有了个性化在线状态——“听歌中”、“TiMi中”,让状态同样多元化和年轻化。你再看,微信状态也借鉴了QQ状态。它早已突破简单的在线状态,而是延伸至用户当前的生活状态、心情状态和工作状态,是社交场景的突破。

 

比如你有一个喜欢的妹子,QQ状态显示正在听某歌曲,是不是正好给了你开启搭话的契机了呢?产品带给用户好的体验,其实往往藏于细腻的场景中。

 

所以你看,同一需求,用户群不同,能给予的用户价值和用户体验也不同。往往很多习以为常的,很可能就会被淘汰。比如同样是商品list,不同的用户群展示的商品list不同,是不是能留住用户?

 

而这个过程中,需要厘清你的用户,让用户感受产品的价值。抓住了用户,产品才有生命力。

 

三、用户真正的使用习惯

 

除了对已有的产品优化需求的深入挖掘,更重要的是要从用户视角去做用户场景的模拟和需求预判。


(非常形象和经典)



因为产品经理很多情况下并不知道用户到底会如何使用产品,用户反馈并不具备普适性,用研也会存在偏差,而用户真实使用产品产生的行为数据,一方面能反馈用户动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市场需求

 

Facebook收购的Instagram,在1.0版本和现在的样子简直是天差地别,创始人最初的想法来源于两个产品:地理位置分享的Foursquare和一款游戏Mafia Wars。原本APP叫Burbn。

 

在1.N版本中,原本规划是期待用户通过产品去分享自己的行程,可以对地点进行签到打卡,分享用户的计划,可以通过发照片、评论、聚会等来获得积分。(PS:有没有发现类似游记类产品?)

 

在1.N版本中发现,用户并没有按照产品路径去使用产品,但是发现发图片的功能使用频率超级高,用户不仅仅针对地理位置发图片,也会分享自拍照和分享生活。

 

这给Burbn团队很大的思考,创始人决定产品重心聚焦在图片分享上,只保留发表图片,点赞和评论,砍掉其他的功能,把应用名从Burbn变成Instagram。考虑的是如何让用户更便捷的分享图片,并且分享出来的图片更有质感。

 

2010年9月20日,Ins正式上线,第一天用户量就突破25W;仨月后,用户量突破100W;一年后用户量突破1000W;两年后,被Facebook用10亿美金收购。

 

产品在一定阶段需要有创新型模块的思考,而这个创新型模块的来源一定是贴近用户真实画像和行为数据去实践的。或许失败率极高,但是能帮助核心模块完成的更好。

 


思考一下,如何真正有效的避免以上三种情况,来真正的高效迭代产品呢?和一些朋友沟通后,总结了三层:

 

1.学会引导用户发声

产品开始迭代时,需要倾听典型用户的反馈;在产品上线后,需要获取用户使用后的反馈和行为数据,帮助验证想法和发现新问题。所以一定要多维度的让用户更愿意反馈问题。而这个过程中,要注重两点:

 

一定要搭建产品的典型用户群。用户是要有代表性和多维度的。结合用户实际业务场景去沟通和挖掘,多去做用户调研。千万记住——勿以业务小、场景少而不去做调研。

 

在产品中,设计契合用户场景的策略。比如视频产品在用户播放卡顿时,可以出现收集异常的通道,系统还可以收集网络环境、视频内容和卡顿时间等。再比如外卖产品的“催单”功能,也是契合用户超出等待的场景。再一个可以在产品中添加“用户体验NPS调研”入口,看整体的NPS推荐值以便在后续做需求迭代和挖掘。

 

无论是在产品内还是产品外,均需要有用户反馈的入口,才能更好的帮助定位产品问题。

 

2.产品灰度策略

产品灰度往往应用场景在新产品or新模块的尝试。


新功能在灰度至典型的用户画像和用户行为,让部分用户先去优先使用。再次收集用户的反馈和使用数据,来调整产品策略。一轮一轮的灰度来帮助功能和产品达到上线目标。可以使用随机灰度(一般为月活用户的1%来灰度)、定向灰度(根据用户画像来灰度)和邀请灰度(通过邀请码邀请)这三种灰度策略。

 

3.关注异常

产品经理对产品中的异常数据表现,一定要有足够的敏感度,因为它能够成为帮我们挖掘新需求的点。

 

和微信的朋友聊天,第一期的“语音输入”的功能,希望它能让用户快速的把语音转换成文字来发送,但是上线后看数据,发现用户退出的次数非常多,发出去的条数比较少,而发送的总数非常多。这说明用户经常性退出这个功能,再重新进入。

 

通过挖掘用户后,才发现原来用户通过退出功能,来实现内容清空再去重新录制。所以迭代后,加入了“清空”按钮。从而来提高产品的易用性。



(增加了“清空”按钮



深入了解用户,梳理用户画像和挖掘用户行为数据,是产品经理一直紧贴业务和用户的基础。可能你说了,大厂产品经理之所以这么做,因为他们有海量的数据哇,我们没有哇……

 

切……为什么不现在开始搭建呢?从建立一个种子用户群开始吧。



建议可以去看看这两个专辑:


产品经理工作流(点击可以访问)

产品方法论和思考(点击可以访问)



本文完。如果觉得文章不错,可以帮忙在看和分享哟。感谢。


浏览 3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