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都夸他?

PMCAFF

共 4020字,需浏览 9分钟

 · 2022-05-14


1


许久不见的罗永浩又来整活儿了。


这次是跟产品设计工具MasterGo合作,罗老师成了MasterGo的特别推荐官。


出了一个广告片。


内容嘛,只能说营销这一块确实给他们玩明白了。


毕竟,不论你认不认同罗老师的设计,都得承认当年他玩手机的时候,确实给出了一个不一样的答案,有一套不同于市面常见思路的UI设计逻辑。


一款设计类工具要找代言,要有足够的知名度,又要在“设计领域”让人眼前一亮,除了他确实也想不出什么更适合的人选了。


罗老师整活,还是得服气的。


设计,在当代互联网中的重要性正在被不断凸显出来。


从Logo、商标到产品,从手机外观,到手机里APP的图标,“设计”这个东西,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法逃离的一环。


但在很多人眼中,所谓“设计”其实就是一个用来增加“溢价”的智商税环节。


比如某个厂商花大价钱找设计师重新设计的LOGO;


比如某些手机品牌特意强调的外观;


比如各种花里胡哨的手机配色。


都像是随便换了点东西,套了个壳就出来吹嘘来了。


这些所谓的设计,除了企业用来衬托自己高大上,以及拿来作为涨价的说明之外,好像并没有什么作用。


在现在这个设计日益受到重视的时代,所谓的设计到底是吹嘘,还是真的大杀器?


2


设计当然是重要的。


而且重要性超出想象。


大多数人觉得设计不重要,最大的原因在于,我们日常看到的“设计”是一个过于卷的地方。


那些你日常已经习惯的东西,其实已经是千锤百炼的设计。


就像空气重要吗?


你不会意识到。


但如果没有,你寸步难行。


设计也是如此。


很多人觉得设计不重要,是因为在手机、APP、快消品牌这些领域由于直面消费者,且消费人群庞大,市场非常卷,因此设计的更新迭代也非常的快。


从而造成了一种“设计没什么用”的错觉。


手机盖极光橙跟那个夏日橙好像没什么区别,APP圆角还是直角好像都差不多。


但设计,只限于这些领域吗?


显然不是。


当我们把视角放到一个更大的视角,不局限于手机、电脑、app这些互联网内容,而是放到生活中,放到所有产品的设计中,你就会发现设计是工业生产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比如刀。


我们日常中常需要用到刀,特别是食品处理。


你能说刀的设计不重要?


厨房中各种不同的刀的不同设计直接决定了刀这个产品自身的细分用途。


专业厨房的用刀,整体设计,握把的设计,刀身的配重,直接关系刀子作为产品自身的使用效率。


在刀具这种产品下,设计就是生产力的一部分,好的设计,就是产品质量跟功能的体现。


由于刀具这种产品的功能性跟外观设计是高度关联的,因此设计在其产品设计中占的地位自然比其他类型的产品要高。


但即便是在不同品类的产品中,设计能力也都是技术力的一种体现。


电吹风,吸尘器,洗地机等常见的家用电器中,优秀的设计确实能够有效提升使用体验,比如不易落灰的外壳,更加符合人体使用习惯的握持设计。


即便只是颜值外观上,设计依然不可或缺。


200万的车,和2万块的车,一眼看上去就知道哪个更好看。


不论是作用在使用体验上,还是作用在视觉效果上,优秀的设计确实能够为产品带来更大的提升。


所谓的“科技感”、“未来感”、“高颜值”,并不是玄学,而是确确实实能够通过设计达成的。


在不同的产品中,“设计”有时候是生产力的一部分,有时候是美学的体现,有时候是技术的外显。


好设计,自然是值钱的。


不信?


你随便打开一个手游,看看里面好看的皮肤跟丑得皮肤能是一个价吗?


至于说什么“没有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


那得加个“没有钱花在设计上”的前提。


当你没钱花在设计上,那自然是没有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了。


3


设计如此重要,而设计对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如此明显,可为什么许多产品给大众的感觉依然像是智商税呢?


因为许多公司对“设计”的认知,依然停留在找个“美工给台电脑就完事”。


而实际上,现在早已经不是一个人对着电脑想破头就能做好设计的时代。


现代工业设计已经进入模式化、工业化的新阶段。


设计需要的不再是单纯的拼天赋、憋灵感,而是效率、流程、协同合作。


专业的设计需要的,是一个成熟、高效、可协同的设计工作流。


设计,已经进入了模式取胜的阶段。


而大多数公司,缺乏这样的流程,甚至有许多公司连一个专业的设计工具都没有。


当别人都已经团队化作战,已经拆分流程的时候,你还在靠着一个美工一台电脑硬憋,怎么可能高效?


说到这里,有人或许会奇怪,那么多专业大厂,会缺乏专业设计流程吗?


没错,大厂当然不缺。


但,大厂是大多数吗?


不。


在当下的市场中,大公司、大企业是少数,那些员工数量一两百,小几十的中小型企业,才是商业市场中真正的“大多数”。


但他们有所谓高效的流程和专业的工具吗?


一个设计部门就那么两三个人的情况下,是谈不上高效的。


所以,大多数公司在“设计”上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设计。


也因此,他们比大公司更需要一个高效的工作流,以及成熟的设计工具。


4


工作流只能每个公司根据自己情况去设计,但工具,市场上是有现成的。


那么,这些为数众多的中小公司要如何找到成熟的设计工具?


最简单的方法,是选择市场上已经有大量大公司验证过的成熟的设计工具。


理由也很简单,成本低,效果好,性价比高。


首先,大企业足够多的员工数量,确保了工具足够低的使用成本。


不论是需求方的企业基于成本的考量,还是工具供给方基于获取最大用户量的考量,都需要将工具的成本压缩在一个最多用户能够接受的范围内。


由此变相的保证了工具足够最低的使用成本。


其次,大量大公司的员工使用过,也就说明产品已经经历了足够多的市场验证,能够节省下产品选型的试错成本。


只有在各种工作场景下被真正的使用过,遇到过各种现实中的问题,才会诞生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确保工具能够应对各种问题,使用体验足够良好,效果安全稳定。


要知道,中小型公司是经不起选型风险的,他们既不像大厂那样财大气粗,也没有海量的用户。


一个完美适配,上手就能用的生产力工具,对其业务展开,产品研发都是不小的助力。


产品这东西,有时候早上市一个月,晚上市一个月,带来的结果可以是决定性的。


同时,必须要是大公司用过的,因为只有大公司才会有高效分工的工作流程需求,从而从中产生相应的解决方案。


只有背过同事的锅,才知道留档记录的重要性;


只有被临时需求摧残过,才知道共享云文档有多不可或缺。


能够被大公司选中的工具,无不是经历了大公司残酷的选型,并在无数设计师手中千锤百炼,才最后凭借极低的成本,强大的功能,优秀的稳定性,活到了最后。


现实才是最好的产品经理。


因为大厂们已经拿自己的成本,用自己的产品帮你试过一遍了,一个市场上成熟的产品就是无数前辈现成的经验。


但仅仅是经过市场验证是不够的,因为市场的验证只能证明产品的功能性和性价比。


要采用一个产品,还需要排除风险,保证有足够的稳定性。


什么样的风险?


商业风险。


比如前段时间某外国软件断供国内大厂这事,就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


这事情给无数人敲醒了警钟,哪怕是最日常的工具产品,也要提防对方“不当人”。


而且,这种商业风险对于许多企业而言并不是小事。


工具是生产力,关键时刻哪怕只是生产力出问题,必然会造成重大损失。


因此,设计生产力的工具必然要追求商业上的稳定性,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在有得选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国产。


那国产软件是不是就一定没问题?


不一定,但最起码,国产工具少了一个商业风险。


你不需要担心它会在商业上背刺你。


符合这些需求的工具有多少?


并不多。


因为专业工具类市场并不大,不像大众消费市场那样可以容下大量玩家。


罗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答案。



当说到设计工具这个领域,基本绕不开罗老师作为特别推荐官代言的MasterGo这个产品。


从我提到的“大公司采用”以及“国产”这两个点来说。


MasterGo的用户囊括了美团设计委员会、百度移动生态用户体验设计中心、用友网络、知乎、顺丰同城、度小满、旷视科技、汽车之家、自如等大量国内头部互联网企业和团队。


足以说明市场的认可。


市场的广泛认可,必然是基于其性能和功能。


在具体功能上,MasterGo首先是一款基于云端的产品设计工具,主要面向人群是设计师、产品经理、前端工程师、以及有协同设计需求的产品设计团队,基本上是互联网从业者中的主流人群。



其基于云端的特点让任何个人和团队都可以通过浏览器方便打开使用,同时最多可承载500人在线协同设计,以及图层量10万级别的大型项目。


性能稳定、功能强大、资源丰富、使用体验优秀。


另一方面,MasterGo的背后,是蓝湖。


如果对工具类有了解的话,对蓝湖应该不陌生。


背靠蓝湖给MasterGo带来的,除了丰富的商业资源,以及更强的稳定性外,同样少不了的是面向国内用户的优势。


体现最直接的一点,是MasterGo出厂自带的全中文界面,这一点没有任何一个外资软件能比。


不要小看中文界面这一点,天生的中文操作界面,背后是适应本土化的操作习惯;


是长期深耕国内市场带来的差异化的解决方案;


也是针对国内市场更强的安全性稳定性。


为百人以下的团队提供免费的使用方案,正是抓住了国内市场人数不足百人的中小企业是主流的市场特点,借此攻占最大的用户人群。


在UI设计工具市场中,除了MasterGo你也很难找出第二个在兼具强大的功能性的同时,又做到如此优秀的本地化的工具。



5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将“设计”看做“灵感”和“天才”的外显,认为是一种不稳定、随机、偶然的产物。


“设计就是要看灵感啊”,“设计就是要看人啊”,“设计就是要时机啊”。


这种人既不理解什么叫设计,也不知道什么叫专业。


什么叫专业?


我很喜欢导演王晶的一句话。


“专业是什么?专业是上午你爸爸死了,下午不好意思,你要写个喜剧出来。”


依靠灵感和天才作为设计的基础,就是一种不专业的表现。


什么是专业设计?


是你脑子没灵感,手上还要接着画;


是你团队缺个人,工作继续不能停。


是对外,能够产生价值,让产品放在市场上实实在在卖得上价钱;


是对内,能够被分解成具体的工作流程,作为生产力被量化被评估。


灵感不可控,那就解决可控的部分。


用对工具,就是走向专业的第一步。


阅读原文,免费体验

浏览 39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