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裁员写进 OKR 的公司,绝对够奇葩

唐韧

共 2437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2-01-21

昨天看到一则新闻,说一家公司把裁员计划定为今年 OKR 之一。当然,人家不会用裁员这种字眼,而是「人员优化」。


本来我还不信,难道真的有公司干这么奇葩的事儿么?


这家公司就是有赞,一个商家服务公司。


如果你在微信里打开某个 H5 页面查看商品并下单,这个页面有很大概率是有赞提供的服务。


后来问了一个内部的朋友,他说和外界看到的新闻一致,是写入 OKR 了。


OKR 是一个有别于 KPI 的绩效管理制度,O 是 Objectives,KR 是 Key Results。一个是代表整体目标,一个是衡量目标的量化结果。


举个例子,如果 O 是人员优化,那 KR 或许就是某个时间点之前完成 20% 的人员缩减。


关于这个奇葩的 OKR,我看到了下面这一段比较详细的描述。


直营一线销售之外的整体人数全年减少一定比例,优化目标管理和迭代机制,把精力保证在核心目标上。减少协作链条和职能模块,保证行动力和协作效率。


说白了,一线销售保留,其他职能模块按比例裁员。


至于裁员的对象,就是以产品、技术、职能部门为主的岗位。我听到的内部消息是,产品技术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一定是对应业务发展的,有赞 2021 年前三季财报显示,营收 11.76 亿元,同比下降 9.9%。


经营亏损 7.59 亿元,较 2020 年同期扩大近 100%。


自从借壳上市以来,有赞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借着疫情和友商出事故,原本有一波不错的增长,市值在去年 2 月还达到了 770 亿港元的巅峰。


不到一年,现在缩水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



虽然有赞的故事说得很大,但本质上它还是一款电商 SAAS 产品,主要为微信、快手、微博等平台提供第三方商城交易服务。


简单说,商家们在这些平台做生意,需要一个用来进行商品展示、交易服务、客户管理的工具,而有赞就是这么一个工具。


2018 年的时候有赞和快手进行了一次官方合作,快手的商家可以直接接入有赞开展电商交易业务。


这个合作,直接给有赞带来了巨大的业务增长,其交易 GMV 占比达到了 40%。


而有赞的赚钱方式也很简单,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个是 SAAS 订阅使用费用,一个是交易服务费。


说白了,用有赞商城的工具要交钱,在有赞上发生交易要交手续费。


按照有赞的业务规划,他们还只走在了第二阶段的开始。



理解了这种业务模式就不难知道,他们必须维持稳定的用户增长和续费率才能保证公司的正常经营。


但是,这往往也是运营和销售层面的一个难题。


到去年 10 月份,快手和有赞的合作就结束了,原本在 GMV 中占比 40% 的快手扶持也逐步缩减。原因很简单,快手要自己干了。


有赞毕竟只是一个工具,快手完全有理由自己干。初期用你过渡一下,等自己把电商体系建设好,自己跟自己玩。


有赞想实现增长,就必须大力加码营销。


基于此,他们去年 Q3 就花掉了 6.87 亿的营销费用,同比增加了 28%。


营销费用增加了,但营收并没有水涨船高。同样是去年 Q3 的数据,营收同比下降近 10%。


也就是说,有赞花了更多的钱,但业绩反而下降了。但是,如果不花这个钱,下降得可能更多。这就像陷入一个死循环,很尴尬。


公司还有那么多人,业务花钱多,营收增速减缓,持续不盈利。在多重压力下,只能开源节流。


此时,你觉得谁会成为节流的首要目标?


是一线营销和业务人员么?


肯定不是,因为公司还指望他们去发展新客户获取收入。


所以,坐镇后方的产品、技术、职能部门就成了首选。


新产品的开发需求没以前多了,老产品做好升级迭代和维护工作,当初那些建设者也成了产能过剩的代表。


裁员,就这么来了。


说到有赞,就不得不提创始人白鸦。


这也是个神奇人物,2006 年加入百度用户体验设计部,2008 年加入支付宝,后来担任支付宝首席产品设计师。


之后白鸦出来创业做过一些项目,直到做有赞,这才算是真正做成,也干出了一家上市公司。


如果你还有印象,一定记得几年前白鸦做过的一场关于产品设计原则的分享,并且他们还把这套原则开源出来了。



说实话,我觉得他们开源的那套关于产品、设计、内容策略、交互布局、动效、视觉的原则规范还是挺值得业内从业者参考的。


内容很全面,也有一定的实践性,我曾经完整看过两遍,确实学到了一些东西。


不过,这套原则在 2020 年的 10 月份就停止更新了。或许,当公司经营出现问题的时候,就没人有心思来做规范建设了。



有这种规范的诞生,跟白鸦的产品设计经历不无关系。


足以可见,老板对公司文化和氛围的影响有多大。


另一方面,有赞也确实是一家奇葩的公司。据说人员流动率比较高,很多是不适应公司文化。


说到这,我还是想强调我一直以来的观点。


公司不是家,同事也不是家人。来公司就是做事、赚钱、创造价值的,少谈感情,多做事实。


当危机来临时,很多公司宁可选择赔偿裁员,也不会选择降薪维持。


那是因为,降薪会打击员工积极性,如果裁员后给剩下的员工涨薪或者不涨薪,反而会激发这些人的工作积极性。


所以,我们看到了很多裁员消息,但降薪只出现在高管身上。原因也很简单,高管主要靠股票和分红赚钱。


裁员,是危机,也是机会。


话说回来,把人员优化写进 OKR 虽然很奇葩,但也足够坦诚。总比到时候突放冷箭,杀个措手不及要强。


················· 唐韧出品 ·················

安可时刻

前面提到的那套产品设计原则还是建议你们看下。


有一说一,至少这是目前公开发布出来的公司级别的规范中做得还算不错的。



至于怎么看,别问我。有一种工具,叫搜索引擎。


如果觉得有用,别忘了回来给我点个赞或交个稿费。


今天,与 70165 位读者一起见证彼此成长
后台回复“w”,可加我个人微信


推荐阅读


我似乎发现了微信的一个 bug?
我被上司打了一耳光,是否要还手?
浏览 6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