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条产品思考,写给与我一样正处于迷惑中的产品经理们

皮酱叨逼叨

共 3268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2-01-16


2022年已经过去了大半个月,本来应该在元旦左右写一篇年终总结的,但是有一些产品相关的问题一直没有想清楚,感觉写出来的年终总结也是类似于流水账一样的。

所以我决定在写年终总结前,先把自己最近在思考的一些问题整理一下,通过写作的方式来走查自己的思考过程,力争把一些疑惑解开,同时也把一些没有答案的问题先拆解开,便于后续探寻答案。

1.什么是产品经理的核心竞争力?

最近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而且想了很久,但是一直没有什么答案。

我在知乎上去找过答案,也在微信读书中找过答案,还在微信的聊天记录中搜索过……

我们为什么会想要知道产品经理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们迫切地需要一个标准或者清晰的答案的原因是什么?

我的理解是「竞争力」为我们指明了学习方向。

有了学习方向就可以对应性提升,会有踏实感,降低焦虑感。而虚无空洞的东西会增加我们的焦虑感和不安感,而这些感觉会影响我们的情绪从而导致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所以我的疑惑从「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慢慢地转移到了「我该学习什么东西」,这样微妙的转变好像有点自欺欺人,但是又好像有点用处。

因为核心竞争力也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如果我们在同一级的维度(抽象层)不能找到答案,那么跳出这一级(具象层)来看是最简单的办法。

跳出来的这一级就是下一个问题:如何判断自己的产品能力?

2.如何判断自己的产品能力?

我们想要知道自己该学习什么东西,最关键的就是对自己有一个大致的判断和定位。

我的能力在什么Level?我的技能有哪些缺失?我的日常工作中让我很吃力的点是什么?与他人相比我的亮点和短板在哪里?

判断自己的产品能力是一个很主观的行为,而且往往我们会过度美化自己的能力,所以我们需要寻求一个客观一些的评价方式。

每个季度或者每年度的绩效考核、评分是一种最常见的方式。而面试别人或者被别人面试,也是另一种常见的方式。

以前我对年度绩效考核的结果很在意,或者说我很在意领导对我的负面评价,我是一个「不太经得起批评的人」。但是大概在2019年到2020年这一段时间,我惊讶地发现我自己不知不觉就变成了一个「喜欢别人批评我的人」。

年度绩效考核和谈话,肯定有好话,也有坏话。好话听了自然高兴,坏话听了可能会一时不高兴,但是后面还是会感激领导的指点。

因为这些「逆耳」的评判,能帮助我更好地判断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不足在哪里。有了这些具象的评价,才能推动我更好地完成进化和蜕变。

和面试别人相比,被别人面试的机会还是比较少,毕竟谁也不会经常性的换工作或者出去面试。

那么,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可以从面试别人中学习到什么?

3.我们可以从面试别人中学习到什么?

我会在面试过程问一下开放性问题,可能这些问题我正在想但是没有答案,或者我刚好想明白了,那就趁此机会和求职者交流交流……

产品面试是一石二鸟的,一方面可以面试候选人,履行本职的招聘工作;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面试去了解不同的公司,不同的人,不同的产品以及他么的产品观。

从面试别人这件事中,我们可以收获到:

  1. 获取一次解答自己疑惑的机会;
  2. 了解一个产品人的产品观和成长轨迹;
  3. 多一次接触「外界」的机会;
  4. 验证一些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5. 或许可以交个朋友,收获一个好的同事;
  6. 学习一下别人的简历是怎么写的;

4.为什么工作多年的产品经理也不会写简历?

昨天跟一个朋友聊起她的产品简历,我发现有很多点可以值得优化。在我提出的这些优化点的时候,她连忙肯定并表示自己一直都没有注意到这些细节,很好奇为啥我懂这么多……

今天在地铁上我突然想到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用来解答这个问题。

我很惊讶于为什么工作多年的产品经理也不会写简历,会有很多小瑕疵或者大毛病。其实这件事跟我们主观上觉得「工作很多年的程序员或者产品经理一定会用Excel」或者「做IT行业的一定就会修电脑,搞网络」一样。

因为他们对于这些技能的刻意练习少了,自然就不会了,跟工作了多少年和做什么行业没有关系。

就好像我之前学了一段时间的Python爬虫,学完了的时候感觉多了一个技能傍身挺好的,但是实际上过去了这么多年,我压根就没再用起来过这项技能,慢慢地我也不跟别人说我会Python了……

刻意练习是我2020年快速成功的最大秘诀之一,那刻意练习有必要求多么?

我的答案是:千万别求多,少即是多。

最关键的就是需要掌握一条通用型公式或者万能解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问题具体拆解。而如何能掌握一条通用型公式呢?

我觉得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善用搜索引擎,只要你遇到不会的,你就去查,就去搜。

我在大学的时候0经验自学帮别人拆笔记本,清灰,换固态硬盘,换内存条,换系统……

这些东西第一次接触很难,后续接触多了其实都很简单,因为我遇到不会的就查,解决了就及时沉淀总结。通过大量的刻意练习,最后还靠这个技能赚了不少生活费。

5.产品经理的竞争力下滑和年龄有关系吗?

近些年关于35岁中年危机的话题已经深入人心了,很多朋友在群里聊天的时候有意无意的都会聊起这个事情。

于是我也开始仔细认真地去思考这个问题:35岁中年危机是因为产品经理的竞争力下滑了吗?

产品经理什么时候竞争力下滑,年龄是下滑的根本原因么?还是大家以讹传讹,过于刻板的印象束缚了我们的思路,除了互联网,还有什么可以做的?

关于这些问题,我个人的答案偏向于:

  1. 以讹传讹,放大焦虑的成分占很大比;
  2. 如果不只盯着互联网看,有很多岗位可以平替或者迁移,而一直盯着互联网看,本质上还是想拿更多的钱;

也就是说,很多人主观地认为自己的薪酬待遇是持续性上升的,一旦开始下滑了就不太能接受,甚至感觉社会淘汰了自己。但是实际上互联网人的薪酬待遇应该是如下图中的右边描述的一样,先升后降,甚至是先升后急速降。

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使是急速下降之后,其实还是和其他行业、岗位相比具有明显的竞争力。可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呀。

6.产品经理的困惑来源于哪里?

近期有一些朋友问我做不做付费咨询,然后我还真去大概了解了一下,我发现有付费咨询的人数比例还挺大的。

于是我开始思考产品经理的困惑来自于哪里?为什么很多人会有很多疑问?而我自己似乎好像没啥特别的疑问,也没有想过要去付费咨询一些行业专家。

是因为我能高效率地解决自己的疑问,还是说这种自认为的解决可能是掩耳盗铃或者懒得纠结的那么细枝末节的东西?

如果懒得纠结会怎样?如果非要一直刨根问底,打破砂锅问到底会不会更好?纠结的产品经理会不会比不纠结的产品经理获得更快速的成长?

我感觉我自己应该是一个「纠结型」的产品经理,也就是大多数情况下我都会刨根问底,希望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而这种习惯久而久之也让我养成了高效率搜索问题答案的能力,纠结的东西多了,就会主动性去探索背后的原因,多次探索之后也就解决了很多问题。

个人认为,产品经理有困惑,有疑问,去探索,去思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只有在你不懂的地方,通过某个手段、方式真正地解决了疑惑,这个问题才算是真正的弄懂了。

而从我的观察来看,很多产品经理都会懒得纠结,企图用一刀切或者看不见的方式去跳过一些该纠结的地方。久而久之,决策能力就会越来越弱化,而项目经验的积累也很难触及核心关键的模块。

总结

以上6个问题是我近期主要思考的问题,还有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没有写出来,关于比较琐碎的问题我后续会考虑用视频的方式来做问答。音频解答比码字要快速一些,而且能表达内容和观点也会更多一些。

前段时间时间我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一方面是年龄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是工作成长的压力,当然这些压力直到现在也没有完全解决。

但是我通过写作的方式将自己的感触剖析出来,然后也与一些热心的读者朋友们交流了一下,我发现是有所缓解的。

通过写作这种方式去慢思考,并一步一步探索真实的内心,是一种解压,是一种排解,也是一种自我鼓励、自我修复……

愿以上思考对你有所启发!


END



浏览 1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