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软件思想抽象出几条做事原则

春哥叨叨

共 1125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1-07-13

从紧耦合到松耦合


解耦的目的是为了灵活的组装和匹配。


我们希望通过解耦,实现各个模块的充分自治,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足够小。


所以我一般会把系统分成三层:

  1. 最上层是流程层,是我们和产品沟通的主要层次;

  2. 最下面是领域层,是研发需要专注建设的一层;

  3. 中间是编排层,实现了不同场景、不同能力对于底层能力的组合与编排;

所以松耦合是灵活编排的基础。


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道理类似,我们首先需要储备足够多不同特殊场景下的专业解决能力,也就是知识库;还需要识别不同要求下的方案目的,然后灵活组装解决问题,也就是我们的最佳实践。


架构是个从静态到动态的过程


我认为架构是处理元素+关系。


如何针对不同场景灵活组合与编排这些元素和关系就是架构的过程。所以架构是个从“静态到动态”的过程。


很多人仅仅把架构看做是静态的事情,导致架构缺少演进能力。

在工作中,类似的问题同样存在。


比如在ppt汇报时,会发现有大量的静态内容,缺少动态内容,也就是说讲结果多,但缺少why和how的部分。


以ppt来说,需要同时呈现静态和动态两部分:

  1.  动态部分:阶段、流程、活动、演进;

  2. 静态部分:组成、架构、结构;


动态部分是让整个ppt叙事有了活力,便于更好的将倾听者拉入语境里。


了解一个新事物逻辑是一样的,看到事物的第一眼,我们获得的是外形或结构,是静态的。如果我们想深入了解一个事物,就需要去了解组成之间的组成过程,也就是事物是经过如何演进到今天这个结构的。


再好的结果也不具备可复制性,只有掌握了这种科学的思考过程和方法,才可以不断复制好的结果,也就是方法论的必要性为什么要积累方法论


技术好,体现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很多时候我们讨论什么是技术好,其实这个很难定义,算法好?架构好?中间件好?前端好?java基础好?技术好应该是个综合结果,也就是通过技术手段拿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解决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应该知道他是个什么问题?找到入手解决的点。


解决一个问题的手段有很多,我们需要做归纳、抽象,形成自己的概念模型,形成最小的知识集,并建立索引,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快速调出来。


这里体现的就是软件工程里面的抽象与泛化。


其实我们做编程时候的接口声明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声明一个接口,只有方法,没有实现。但他是个思维框架,究竟怎么实现,可能需要深入到具体场景下去探查了。


一个人最有价值的能力是模式和方法论,在他所实践的所有事情上做积累、抽象,形成知识库与匹配模式。

浏览 1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