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用赵括赢面更大!!!

架构真经

共 3467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1-04-09


授权自

zhihu.com/question/68718144/answer/975135937


老王:本文讨论唯物主义历史观?

仅供参考,观点仅代表原作者



01


长平之战中,为什么赵王坚持要军队出战,以至于把廉颇换成纸上谈兵的赵括?

传统的儒家把眼光放在了赵括纸上谈兵上,放在赵王不知人善任上。固然赵括和赵孝成王能力都有问题。

这并不是根本问题。

唯物史观首先从经济基础角度出发,赵军的粮草不济才是根源。

按照廉颇坚守不出的打法,经济实力更弱的赵国会在一战未打的情况下因为断粮崩溃。

就像两个太极高手比拼内力,虽然没有发招,但内力弱的一方被活活熬死。

在这种情况下廉颇是必败的,倒不如找一个勇于出战的将领博一把,赵括就承接了这个倒霉的任务。



上党位置


02


我们接着把长平之战往回拉。

导致这场战争的间接原因是——秦国制定的歼灭韩国的战略(注意 不是赵国)。

我们可以简单粗暴的把韩国理解为一个南北长东西窄的细长条,秦国的战略是把它从中间切成三段,上党郡就是最上面那一截儿。


未被切断的韩国


公元前262年,武安君白起攻克野王,断绝了上党郡十七城与韩国的联系。韩国请求投降并将自己无法控制的上党郡献给秦国,但上党郡守冯亭为了国家考虑,拒绝了韩桓惠王的命令,与上党的军民一起将上党郡献给赵国。

面对天上掉的馅儿饼,赵孝成王显然是心动了,他去找叔叔平阳君赵豹商议。

在这里我们再看一下传统儒家的观点与唯物史观的差异。

《资治通鉴》在转述这段对话时,省去了《史记 赵世家》中记载的赵豹关键一句话:

“秦以牛田之水通粮蚕食,上乘倍战者,裂上国之地”

赵豹说秦国用牛耕田,用水运粮食。

打仗勇敢的人分得最好的田地。



03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牛耕和铁器改变了生产力的水平,而生产力又改变了相应的生产关系。

比如秦军的改革,让勇者分得最好的土地。

生产关系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使秦国在军力上占优。

秦军后勤用水运,也可以看作技术改变生产力的例证。

因为古代陆地运输粮食的成本极高,包括运粮民夫和牲畜的口粮,车辆的成本和损耗。

但是修建了运河连通河道后运输成本大大降低。

秦军之所以挖运河,除了地利因素,制度因素外,还跟铁器的普及大有关系。

否则让一群老百姓拿着青铜的铲子干活,就跟今人拿诺基亚当锤子一样——用是能用,但是用不起。

秦军能挖运河,还因为他们的生产关系更高效。

在这里就不一一展开论述了。

这些关键的证据直指后来秦赵长平之战中赵国的根本劣势,可《资治通鉴》这种伟大的史书也难免忽视,而历史唯物主义则直指要害,视其为赵国失败的根源。

最终赵王拒绝了赵豹的劝说,接受了上党的地盘。

煮熟鸭子飞了秦王暴怒,原本灭韩的战略变成了攻赵,韩国因此得以多苟延残喘三十年。

大家可能没有意识到水运粮的优势,再多解释几句。

如果一个人背50斤米,送到500里之外的前线,假如他每天消耗两斤米,单程需要10天,那么他往返一共需要消耗40斤米,只有十斤米被送到了前线。

但如果10个纤夫拉船走,可以送好几吨米,有效的运输大大增加了。

当年明月在解释朱棣迁都前要修大运河时说:运粮的人在吃光自己运输的粮食之前是绝对不会饿死的。



04


接下来我会把它作为一个案例,在金权、神权、王权的大三权关系中详细分析。

再举一个例子,曾国藩。

后人对曾国藩的评价很高,“结硬寨,打呆仗”,攻灭了太平天国。

可如果问一句,为什么太平天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对付曾国藩的湘军呢?

你看,还得运用唯物史观看问题。

曾国藩打仗的核心其实是一个钱字。

曾国藩的军队是一支高薪的地主武装,一名普通士兵的月薪是6两银子,而当时绿营士兵月薪才2两。

湘军士兵待遇是公务员的三倍。

军官的年薪甚至达到数千两,超过朝廷高官的俸禄。

有记载,曾国荃写信求助说军营已经喝了好几天粥,再不提供军饷军营就会哗变。

还好后来军饷拨到,湘军才转危为安。

看了没,喝粥都不乐意,高薪的部队呀!

后来蒋介石的军队也想学这一套,但经济基础不允许他把军饷供得这么足,导致了捉兵、买兵现象的出现。

与之相对应,太平天国则是一支革命性质的军队,拜上帝教的狂热信仰和穷人翻身做主人的激励驱使军队屡屡在饥饿穷困时依旧保持高昂的战斗力。



05


为什么湘军有钱太平军却穷困呢?

哎,如果有了这个疑问,说明就摸到了唯物史观的边了。

网上资料有的是,我没仔细查,怕乱说被喷,大家自己去查吧。

还有,湘军其实拥有很多现代化武器,大部分都是从外国人那儿买的。

曾国藩有了钱,就可以稳扎稳打的推进。

可以花大价钱在敌人城市外围挖沟建堡垒,里三层外三层围个水泄不通,然后静静等待敌人的崩溃。

这就是所谓的“结硬寨,打呆仗”。

多嘴一句,凯申公的第五次“围剿”其实也是“结硬寨,打呆仗”,凭借着绝对的经济优势步步为营蚕食根据地,最终迫使红军长征。

伟人的应对策略是,打到外面去,打到敌人后方去,可惜他早前说了不算。

再一个例子就是明朝末年孙承宗(袁崇焕的领导)经营辽东,也是步步为营,用堡垒把地盘儿连起来。

魏忠贤之所以撤掉孙承宗,不能仅仅从政治斗争角度衡量,还要考虑孙承宗的战略太花钱。



06


扯太远了,还是说曾国藩的湘军。

我理解的湘军是一支准现代化军队,有点像今天沙特的军队,当然湘军比沙特强太多了。

之所以这么说因为一方面湘军买了很多先进的西方武器,另一方面湘军士兵不具备操作现代化武器的知识和技能,不具备现代化的组织形式。

因为湘军的士兵没有接受过西方的教育,湘军的官僚也不熟悉西方军队的组织体系。

此处省略1万字,大家自己查资料。

所以湘军的本质,用伟人的话说叫“封建雇佣军队”,是建立在封建社会生产力基础上,脱胎于封建式生产关系的军队,其本质仍旧是落后的。

用来镇压国内起义尚可凑合,拉出去跟洋人打仗边也够不着。

他的对手太平天国,也是建立在封建社会生产力基础上的,但它是一只革命军队。



07


网上对太平天国有很多负面评价,这都是事实。

但不能掩盖太平天国的一个优点——它是改造落后封建制度的一次尝试,虽然是不成功的尝试。

因为它尝试了,所以它是革命的;

因为尝试失败了,所以表现出了种种荒唐的乱象。

为啥失败?

因为太平天国的经济基础还是封建的,生产关系还是封建的。

我高中毕业已经20年了,读过的书也远远超出了高中时代的知识储备,但我依然保留着高考的历史参考书。

因为高中历史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为我打下了分析问题的基础。即使我的见闻更加广博,回看这些基础时仍旧能感到课本的扎实和深刻。

大家不要小看高中历史,那其实很有难度和深度。

现在给我一张高考试卷,让我查史料但不能看答案,我也没有信心考到140分以(150满分的话)上。

哦对了,现在大家可能跟我们当年不一样了,是考文科综合卷了,对吗?



08


我觉得还需要再解释几句,看经济基础不是说简单的衡量双方的经济实力。

比如抗战时日本国力远胜中国。但日本自己的情报机构满铁研究发现,中国的经济基础分散于广袤的农村,攻克中国的大城市根本不能使中国屈服——这其实从敌人角度印证了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正确。

满铁的观点取得了包括冈村宁次在内的驻华日军高官的认可,但是军部的榆木脑袋根本听不进去。

满铁做报告时军部无法反驳,愣了半天军部一个年轻军官站出来说,那么请您指示轰炸位置。

满铁的人面面相觑,回头嘀咕日本算是完了。

顺便说一下,这帮满铁的人很多是日本共产党,所以他们的观点高屋建瓴,一针见血,比昭和精英们不知强出多少倍。


也许大家会问诸如抗美援朝、中日战争等,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楚,将来我会开帖子一一分析的。

历史唯物主义真正的价值在于预测未来,伟人研究运用这套知识体系对抗战和解放战争进行了精准的预测,贴一例。


(一一四)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我们方面,军队须有源源不绝的补充,现在下面胡干的“捉兵法”、“买兵法”(42),亟须禁止,改为广泛的热烈的政治动员,这样,要几百万人当兵都是容易的。抗日的财源十分困难,动员了民众,则财政也不成问题,岂有如此广土众民的国家而患财穷之理?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个把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够打的。

——《论持久战》

浏览 2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